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打好“四张牌”创出脱贫新路子

2017-2-17 9:58:38      点击:
首页 > 新农村建设
打好“四张牌”创出脱贫新路子

脱贫攻坚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责任。今年是实现市委市政府“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高”目标的关键年、决胜年,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而重大。作为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的长武县,聚焦鳏寡孤独残弱等特困群体,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希望对全市其他县区提供借鉴和帮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一个群众也不能少,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20年全党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鳏寡孤独残弱等特困群体,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部分群体脱贫的快慢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更关系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长武县作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始终把特困群体脱贫作为决胜小康“大会战”中的“关键战役”,精心运筹谋划,大胆探索创新,连续打出四张制胜之“牌”,走出了一条“幸福院集中安居、光伏稳定增收、社保综合托底、台历动态监管”具有自身特色、实在管用的一体化越线脱贫新路,有效破解了革命老区县特困群体面临的脱贫难题。

打好“安居牌”——建好温馨宜居“幸福院”

居安才能心安,心安则业兴。住有所居,是千百年来老百姓最基本的梦想和追求。近年来,长武县通过大力实施各类扶贫工程,累计搬迁贫困户1.1万户,解决4.8万人的脱贫问题。但目前仍有许多“三无”特困户,因鳏、寡、孤、独或重大疾病,居住在土窑洞或危漏房中,有的因观念问题还不愿搬迁到远离村庄的镇养老院。为解决这种“两难”问题,让这些特困群体安居乐业,长武县提出了“政府建院、集中居住、分户生活、互助服务”的特困群众“离家不离土,就地抱团互助脱贫”的工作思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农村幸福院建设工程,完善了从精准选人到运营管理一整套制度,一揽子解决特困群众住房、生活、发展中的“六个难题”。

一是破解选人难题。按照“精确瞄准、定点清除、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派驻县级单位组成驻村工作队,对全县各村居住土窑洞、危漏房的“三无”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排队,并对摸排出来的10592882人建立电子档卡和移民扶贫资料库,经过递交申请、村镇公示、县级8个部门联合工作组现场审核公示、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等多道关口,按照“五进三不进”的标准,选定入住人员,实施精准搬迁。

二是破解布局难题。综合经济、人口、需求等因素,坚持“就近、方便、实用”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建或邻村合建”的要求进行规划,以农村闲置校舍、厂房等公共设施用房为扩建平台,改造成独立大院,保证特困群众离户不离村,与其他群众享有同等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特困群众能“听得见乡音,见得着乡亲,感受得到乡情”。

三是破解建设难题。以所在镇办为主体,包抓镇村干部为责任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资源、放大效能”的原则,捆绑发改、住建、民政、扶贫、水利、农业、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灾后重建、以工代赈、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安全饮水、村镇绿化、农家书屋等渠道惠农项目和资金,按8户以上的规模集中连片建设幸福院。建成的幸福院每户住房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绿化美化到位,配套建设了卫生室、健身房、读书室和文化广场,满足了入住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四是破解保障难题。制定了“211130”工作方案:通过干部精准帮扶,使每个绝对贫困户人均拥有20平方米砖混结构住房、1亩基本口粮田、1亩果菜或经济林、1千瓦容量的光伏发电系统,引导入住群众就近在村内打工,使入住群众每月有300400元收入,保证了入住群众月月都有“零花钱”。

五是破解互助难题。入住群众维持以前的家庭结构,按户生活,不吃大锅饭。遇到个人无力克服的困难,在院长的协调下,区分年龄、体力等,扬长避短,互助服务,在洗衣、做饭、看门、聊天、陪护、生产等方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最大程度实现居家生活与集体生活的融合。入住群众心境由自卑、闭塞、苦闷,逐渐变得自信、阳光、平和,实现了入住群众生产生活、物质条件、精神状态质的转变。

六是破解管理难题。统一制定了幸福院管理制度,日常运转实行“资产归公、镇办监管,控制规模、自主管理”的办法,院内资产由村民集体所有,镇办负责监管,重复周转利用。每个幸福院830户的规模,既避免了规模太小无法实现服务互助,又避免了规模过大造成管理压力。每个幸福院都成立了院委会,由村干部兼任院长,每月补贴300元,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公共卫生、文化活动、资产管理等服务。这种“政府主导,项目整合,财政兜底,镇村统建,特困居住,不享产权,周转使用”的特困户移民专属“幸福院”筹资建房管理模式,符合目前农村实际,受到群众普遍认可。

“住房不掏钱,种地不交税,还发补助费”的顺口溜,成为幸福院内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长武县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16处,搬迁入住特困群众9681704人,基本形成了以中心敬老院为龙头,区域敬老院为依托,村级互助幸福院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网络。长武探索实施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工程,实现了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的完美结合,走出了一条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日常分户生活,财政不背包袱,特困弱势群众有人帮助的良性发展之路,为全县所有鳏寡孤独残等特困群众带来了新希望,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同,反响良好。

打好“光伏牌”——打造“晒着太阳数票子”新产业

发展产业是特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产业兴则钱袋足,但对于年老体弱、疾病困扰或文化水平低下,丧失“造血功能”的特困群体而言,发展产业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道难以攻克的“哥德巴赫猜想”。长武县一班人秉持“不负苍生不负民”的为民理念,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探索精神,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晒着太阳数票子”的光伏产业,提出了“一控二破三创新”的“阳光脱贫”新模式,开辟了一条“打得通、靠得住、能稳定、可持续”的特困户增收通道,形成了一整套光伏扶贫管理运营新机制。

“一控”,即控制规模。按照“即发即用、就地消化、环节最少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根据特困群众数量及周边群众用电需求,原则按照人均1千瓦的标准,确定光伏发电系统建设规模,减少了上传并网、栽杆拉线等环节,有效解决了规模太小,效益不好,规模太大,并网费用高、电能消纳难的问题。

“二破”,即破资金难题、破并网掣肘。在破资金难题方面,光伏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每户安装容量3千瓦,需要投资3万元,其中利用省级光伏扶贫产业试点资金为每户补助1万元,省级财政补助每户3000元,光伏企业让利7000元,贫困户自筹1万元。为了解决资金难题,长武县将金融扶贫与光伏扶贫有机结合、相互推动,对特困户无法自筹的资金,实行无抵押无担保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在破并网掣肘方面,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费用相对较高,镇村配套资金能力有限。为此,县财政专项列支200万元设立了政府光伏扶贫周转资金,用于光伏扶贫项目。由县电力局周转解决并网杆线费用,并给贫困户预付电费,待国家电费补贴资金到账后,再由电力局归还县财政。

“三创新”,即创新招标管理、创新结算方式、创新互补模式。在创新招标管理方面,以镇办为单位,由镇村两级组织实施。光伏施工企业由项目所在镇办牵头,组织县发改、财政、国土、电力等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确定。同时,要求施工企业除具有在农户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成功并网的经验、在县域有专业机构并能长期维护外,还要给农户垫付612个月资金,农户投资不超过每瓦8元。施工费用由光伏扶贫户与镇办签订委托结算协议,光伏扶贫户委托镇办负责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并同意把财政扶持资金、项目补助、自筹资金或个人贷款转入镇办,待项目施工结束后由县发改、财政、扶农、电力、各镇办、村委会及贫困户共同验收合格,由镇办统一向施工企业结算设备及施工费用。在创新结算方式方面,针对项目实施对象大部分为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或身体残疾的贫困户,不懂光伏系统的日常管理及发电收益核算的问题,引导项目村成立了光伏扶贫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结算分配发电收益。收益资金的90%分发给贫困户,5%作为合作社临时救助资金,5%作为光伏电站的日常维护管理。同时,在全县积极推行光伏收益镇办帮办制度,由光伏扶贫户所在镇办统一收集相关材料,到县电力局进行一站式办理,统一兑付,解决了特困群众上县难、手续多的问题。在创新互补模式方面,引入光伏农业理念,将光伏与养殖、光伏与种植、光伏与土地流转相结合,选择部分特困群众的兔舍、羊舍、驴舍中承重能力强、结构坚固、光照充足的屋顶,贫困户低效益土地以及复垦的废旧宅基地,发展光伏产业,稳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增强了贫困户内在发展动力。

光伏“屋顶产业”的稳步实施,照亮了无劳动力特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已成为行进在小康路上的特困群体的希望之业、划算之业、易营之业、越线之业和长久增收之业。截至目前,已为7个幸福院68105人安装了116k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其中亭口镇宇家山、樊罗、巨家镇四合村3处幸福院的光伏发电站,现均并网发电,贫困户按月领取发电收益。

打好“监管牌”——推行“台历管理”新模式

脱贫攻坚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干劲。针对过去扶贫工作手册和联心卡内容单一、不易保存,贫困户信息表格繁杂,信息不准确不一致、帮扶关系不明晰、家庭收支核算不完整、脱贫监测不翔实,缺乏贫困户的参与和监督等诸多问题,长武县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行“台历管理”新模式,使简单的一本台历变成了集信息登记、政策宣传、收入纪实、收支检测等于一体的“台账式”管理平台,架起了连接党心民心的信息桥梁,成为了见证八方点滴爱心支援的“记录仪”和干部履职尽责的“监控器”。

脱贫攻坚“台历”共有五大功能模块。基本信息登记模块。包括贫困户姓名、所在镇村和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贫困户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突出家庭收入和致贫原因、住房面积、当年家庭纯收入、人均纯收入以及脱贫时间、脱贫路径。政策技术宣传模块。台历上印制了有关脱贫攻坚、农村低保、合作医疗、新农保等方面的惠民政策,使群众更全面、更直观的学习了解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特别是群众关心的贫困户识别标准、政府的帮扶措施及工作目标,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念。帮扶收入纪实模块。“台历”按月份设置了两个栏目,“本月帮扶纪实”“本月收入纪实”,主要反映帮扶责任人本月帮扶贫困户的做法及成效,贫困户本月的收入状况。年度收支监测模块。设置年度贫困户收支监测表,按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大项23子项分类分项记载贫困户收入、支出情况,算清总收入、支出、净收入数据,从而得出家庭年度总收入、总支出、净收入及家庭人均纯收入,判定是否如期脱贫。贫困户脱贫验收模块。设计有“贫困户脱贫验收表”,包含“人均纯收入、有安全住房、无因贫辍学学生、有安全饮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7项脱贫指标,必须由户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包户干部、包村干部、镇办及县级验收组人员签字,才能算作脱贫。

台历印制后,以镇办为单位分发,由各镇办负责协调填写、发放等具体事宜,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包镇制,每2人包抓一个镇办,对各帮扶单位的领导和驻村联络员、村支书进行反复培训,所有台历由帮扶责任人执笔,与贫困户面对面共同填写,镇村协助,在填清基本情况后将台历发送给贫困户,常年摆放于家中显眼位置。基本情况填写做到了与建档立卡“回头看”时的调查表、信息库等完全一致,所有指标、信息必须现场与贫困户面对面算账后填写。帮扶纪实则由帮扶人每次到村入户后据实填写,收入纪实于当月月底或次月月初由帮扶人、村干部与贫困户面对面清算收支账后,逐项填写,所有收支力求准确到位。县上将台历到户监测作为脱贫攻坚日常考核内容之一,每季度县上考核镇办和帮扶单位时,由县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督查组负责,每镇办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至少入户查看三分之一的台历,主要查看是否按期填写、填写是否规范、填写内容是否真实、相关数据是否正确、户里是否认可等等,依据实际查看情况,对所在镇办和帮扶单位排出名次,针对问题督查整改。

小台历解决了大管理问题。扶贫台历的推出,发挥了很好的监测和督导作用,各级和各类人员深入基层一线,进村入户,定向精准帮助特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群众高兴地说扶贫台历简直就是贫困户的信息历、包扶干部的监督历、扶贫政策的宣传历、脱贫技术的培训历、农户收入的监测历和脱贫成效的展示历。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信息不准确、帮扶关系不明晰、收入核算不完整和脱贫监测不翔实等诸多问题,实现了台历、台账、数据系统与实际数据的“四个统一”。

打好“托底牌”——织密织牢稳定脱贫安全网

“天有不测风云”,刚刚安居乐业的特困群体随时有可能遇到天灾人祸等各种不测的侵袭,他们羸弱的家境根本无法抵御,很容易再度陷入赤贫。对此,长武县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织密织牢兜底网络,确保每一户每一个特困群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始终生活在国定贫困线以上。

坚持政策托底与产业奠基两手抓。一方面,认真做好脱贫攻坚的“规定动作”,积极发挥社会保障兜底功能,严格落实五保低保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等各项帮扶救助政策,编密织牢特困群众社会保障“兜底网”。2016年,全县累计发放各类补助金5439.73万元,特困户每人每年可以领取各类政府救助资金千余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特困群众帮扶新路径,不断创新“自选动作”。托底托住的仅仅是基本,要想稳定增收,必须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为了保障特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全县坚持产业奠基,促进一二三产全面融合,打造全产业链,让特困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获得更多收益。近年来先后对接蒙驴、东阿阿胶、鑫响乞丐酱驴等知名企业,探索出了“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模式,按照“特困户入社、合作社入股、镇上建驴舍、企业养肉驴、群众数票子”的思路,引导特困户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实行年底固定分红,并参与到饲草种植、屠宰加工、休闲食品、餐饮旅游等产业环节,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份额,真正实现“就业一个人,脱贫一家人,幸福一群人”。2016年,长武县肉驴养殖特困群众户均分红突破3000元。

                             长武县发改局